愛沙尼亞數位政府介紹

愛沙尼亞是個人口僅有130萬左右的小國,但愛沙尼亞在數位治理技術方面乃是世界公認的科技大國。

1991年愛沙尼亞獨立,當時僅有少部分國民擁有手機;但到2002年,愛沙尼亞政府已經開始推行「數位身分證」(eID);2005年,愛沙尼亞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在利用I-Voting進行國會選舉的國家;2013年,愛沙尼亞人均新創產業已經是全世界最高;現今在產業與科技創新、政府效率、政策透明度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。

他們的人民只有在「買賣土地、結婚、離婚」時,才需要本人到現場。其餘政府所提供的2500多項服務裡,包含出生登記、就學登記、電子病歷、報稅繳稅、申請補助、辦駕照到投票等事務有高達99%都已經數位化,愛沙尼亞的國民不用出門就能在線上快速完成。自「數位身分證」開始推行至今,目前愛沙尼亞「數位公民」的普及率已達到97%。

由於是地理位置特殊的小國,因此歷史上不斷的被周遭大國騷擾、侵略,甚至併吞,成為愛沙尼亞致力於發展數位治理的原因之一。

愛沙尼亞前總統Toomas Hendrik Ilves在分享經驗時曾提到:

「不只是愛沙尼亞,只要是小國家,都必須要有將重要資料數位化,存放在安全的地方的意識,否則當災難一發生,過去傳統的紙本資料都會一夕之間消失殆盡,對整個國家和人民來說,要重建許多事情會變得非常困難。」

「像我們一樣的小國,應該要有大刀闊斧的決心,而完成數位治國的關鍵並非在於技術,而是國家是否擁有足夠的政治意志,去制定相應的法律來執行數位化」。

愛沙尼亞的國家資料庫「X-Road」,也是龐大的個人資料交換系統,人民在政府機關與私人企業留下的個資,都可匯集到X-Road資料庫,只要經過人民授權同意,政府機關與企業就能透過X-Road資料庫,互相調閱各個公部門、私部門獨立資料庫中的資料,當資料可以共享時,人民也無需再重複填寫相同的個人資料,業務的辦理也會更加快速。

利用「X-Road」技術連接各式各樣橫跨公營及私營領域的小系統,為愛沙尼亞人提供處理日常的電子服務。運作原理是每位居民都有一張智能身分證,而內裡則置有個人電子簽名,確認使用者身分。就公共層面而言,愛沙尼亞公民在2005年就開始利用I-Voting系統進行國會選舉投票,愛沙尼亞至今仍然是全球唯一一個真正實行網路投票的國家。這些功能反映E-Estonia使國家全盤數位化,為居民省卻辦理手續及外出排隊的時間,也為國家節省聘用職員的成本。

觀察愛沙尼亞「數位政府」成功的關鍵原因在於:

(一)重視「網路人權」,除了既有的電子化政府措施,更大舉布建免費網路,提升寬頻速度外,也打造政府部門間的數據交換網絡,讓政府內部先數位化。

(二)愛沙尼亞政府結合公私部門,研發數位化服務,例如電子健保、電子處方箋、線上開辦銀行帳戶,試圖讓eID融入民眾日常生活,達成99%的政府服務可以線上申請,提升民眾使用意願。

(三)除了成熟的技術外,更有相應的完整法律架構,為推動eID,愛沙尼亞曾修訂包括《個資法》、《國家檔案法》、《國家機密法》在內的至少十項法規,內容除了硬性規範政府,所有政策必須配合eID系統,也將民眾納入一套嚴謹的隱私保護體系。

(四)利用類似區塊鍊的技術,建立了一套開源監測系統(Personal Data Usage Monitor),當政府人員進入系統、查閱民眾資料時,便會留下紀錄,讓民眾可隨時得知什麼政府機關、在什麼時間點、查過他的什麼資料;民眾若認為政府不當使用個資,也可以向法院提出異議,維護個人隱私。

(五)做到百分之百透明,所以也廣泛受到民眾信賴。發現疑似有資安漏洞時,愛沙尼亞政府為了讓社會繼續支持eID,堅持與民眾、廠商公開對話,而非私下談判,愛沙尼亞將eID系統程式碼公布於開源軟體程式碼平台上,一旦民眾發現漏洞或程式臭蟲,都可以向上通報要求修復。

從愛沙尼亞數位政府的經驗裡能得出一個結論:

愛沙尼亞成功走向數位治理的重點並非拋棄舊式科技,而是拋棄「舊式思維」。一個國家要走向數位治理,除了理解科技的重要性,有一套相應的隱私權保護措施更為重要。數位社會裡的一切都靠信任,政府必須同時結合科技、法律、道德等三個層面,除了透過發展成熟的技術、也應秉持堅定的意志制定相應政策與規範,並建立民眾與政府間的「信任」才是真正的關鍵,

Last updated